一、名称
沙捞越州(SARAWAK, MALAYSIA)
二、地理
地处东经109.3度至115.4度,北纬0.5度至5度。位于婆罗洲西北部,北临南中国海,南与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接壤,东与汶莱及沙巴州交界。气候终年炎热多雨。一年分为雨旱两季,受东北季风影响,从11月至4月为雨季,受西南季风影响,5月至10月为旱季,日最高气温为摄氏34度,最低气温为22度,平均27至28度。
三、面积
12.4450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总面积的37.5%,几乎与西马面积相等(西马面积为13.1597万平方公里)。
四、人口
约281万(2019年统计)
五、民族
沙捞越州有27个民族,主要为伊班族(又称海达雅),人口71万,占州总人口的30.3%;其次为马来族,人口57.7万,占州总人口的24.5%;华族位居第三,人口56.8万,占州总人口的24.1%;比达友族(又称陆达雅)和马兰诺族各有20万和12万,分别占州总人口的8.3%和5.2%。
六、宗教
各民族有不同宗教信仰。马来族信仰伊斯兰教,伊班族、比达友族等其他土著民族多数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,华族的信仰有民间信仰、佛教、基督教或天主教等。
七、语言
沙捞越州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和英语,华语普遍使用。华人中闽南和客家方言也较广泛使用。
八、州行政区划
共12个省。州首府为古晋(Kuching),又称猫城,古晋市又分为南市和北市。南市以华人为主,北市以马来人等当地土著人为主。
九、历史
历史上沙捞越原属汶莱统治,后汶莱统治者把一些地方交给协助其平叛的英国人詹姆士·布鲁克管理。1842年,布鲁克在古晋建立了“拉者王朝”。开始时,沙捞越的领土只有古晋省的土地,后第二代拉者查尔斯·布鲁克不断进行领土扩张,控制了现今沙捞越的版图。1941年12月古晋被日本侵占,并将古晋改名为“久镇”。1945年9月11日,日本侵略军被赶出沙捞越。1946年7月1日,“拉者王朝”的统治者把沙捞越让渡给英国,使之成为英国殖民地。1963年7月22日,英国把部分管理权交给沙捞越,1963年9月16日,沙捞越与马来亚、沙巴和新加坡(于1965年退出)共同组建马来西亚,英国自此放弃沙捞越的殖民统治。
十、政治
(一)州元首:最高统治者为州元首,由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任命。现任州元首是敦塔伊布·马哈茂德(TUN PEHIN SRI HAJI ABDUL TAIB BIN MAHMUD)(2014年3月1日就任为州元首)。
(二)州首席部长:在当选的州立法议员中产生,由州立法议会中占多数议席的政党党魁出任。首席部长有权委任州内阁成员。现任首席部长是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里(YAB DATUK PATINGGI ABANG HAJI ABDUL RAHMAN ZOHARI BIN TUN DATUK ABANG HAJI OPENG)。
(三)州立法议会:州立法议会是马来西亚各州议会中议员人数最多的一个,共有82名立法议员,每5年举行一次选举。2016年5月举行了第11届州选举。现任议长是拿督阿玛默哈莫·阿斯菲亚(DATUK AMAR HAJI MOHAMAD ASFIA BIN AWANG NASSAR)。
(四)州政府:州行政长官为首席部长,另设3名副首席部长, 日常事务由州务秘书负责管理。州政府共设13个部门。
(五)政党:州政府目前是由沙捞越政党联盟(GABUNGAN PARTI SARAWAK, 简称GPS)执政,GPS由以下政党组成:
1、土著保守联合党(PARTI PESAKA BUMIPUTERA BERSATU,简称PBB)。
2、沙捞越人民联合党(SARAWAK UNITED PEOPLES’ PARTY,简称SUPP)。
3、沙捞越人民党(PARTI RAKYAT SARAWAK,简称PRS)。
4、民主进步党(PROGRESSIVE DEMOCRATIC PARTY,简称PDP)。
州主要反对党为沙捞越全民团结党、民主行动党和人民公正党。
十一、经济
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文件显示,2019年沙捞越州进口总额为20.17亿令吉,出口额为80.65亿令吉,GDP为1363亿令吉,同比增加2.5%,占全国GDP总量的9.6%,仅次于雪兰莪和吉隆坡。沙州经济主要包含服务业(占35.8%)、制造业(占26.9%)、采矿及开采业(占21.7%)、农业(占12.1%)与建筑业(占3.3%)。
沙捞越州自然资源丰富。全年降水量充沛,境内有全马最长、水能最大的拉让江,水力储量约为28000MW。该州森林覆盖率在75%以上,木材、橡胶、油棕、胡椒等重要经济作物在全马占重要地位。州内油气、矿产等资源丰富,民都鲁省拥有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(LNG)综合中心,煤炭储量约占全马来西亚的80%,此外,硅砂、高岭土、铝土、锑、铜、铅、锌等储量颇丰。
沙州政府信用等级良好,社会和谐稳定,是我企业“走出去”较为理想的目的地之一。
十二、侨情
沙捞越州华人近60万,占总人口的24%(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),是人口第三多的非土著族群。19世纪,华人开始大量移民至沙捞越。第一批移民主要为客家人,在沙捞越的石隆门和英吉利里地区从事务农和开矿活动。这批移民最早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坤甸、假狮和三发从事开矿活动。第二批移民由海路抵达,大部分在古晋省登陆,这些移民多数是潮州和福建人,主要从事将本地土产出口至新加坡的贸易活动。第三批移民是在1900年应拉者查尔士·布鲁克的邀请前来。由于需要众多劳工协助开发资源,拉者转向中国沿海省份寻求更多劳工。沙捞越最主要的华语方言是客家话,其次是粤语和福建话(闽南话)。
沙捞越州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社团为沙捞越华人社团联合总会(简称沙捞越华总),是沙捞越州诗巫、古晋三马拉汉、泗里街、斯里阿曼、美里、民都鲁、加帛及林梦8省华人社团总会的联合社团,拥有包括地域、文教、宗教、慈善体育及联谊等在内的公会社团约5OO个,会员总数超过30万。
十三、教育
沙捞越州目前有13所公办高等院校,20所民办高等院校。其中比较著名的为沙捞越大学(University Malaysia Sarawak)、斯威本科技大学沙捞越分校(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arawak Campus)、科廷大学沙捞越分校(Curtin University Sarawak Malaysia)。沙捞越州有以英语为媒介语的中小学校,有以马来文为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小学校,也有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华文独立中学和国民型华文小学。华文教育在沙捞越州比较发达,全州有14所华文独立中学,还有为数众多的华文小学(约222所)。华语在华人中比较流行,多数人会说普通话。
2020年12月,沙捞越科技大学孔子学院在诗巫成立,这是沙捞越州第一所孔子学院。
十四、新闻媒体
沙捞越州的新闻媒体主要是电视、广播和报纸。当地民众主要通过马来西亚Astro控股有限公司提供的卫星电视接入服务收看电视节目。成立于1954年的沙捞越广播电台(RTM Sarawak)播出的广播节目在当地深受欢迎,针对沙捞越多元民族的特点,该电台设有英文、马来文、达雅(伊班)文和华文等语种频道。该州有4家主要华文报纸和2家英文报纸,华文报纸有《星州日报》、《诗华日报》、《国际时报》、《联合日报》,英文报纸有《婆罗洲邮报》(The Borneo Post)、《新沙捞越论坛报》(New Sarawak Tribune)等。沙捞越州政府于2020年10月成立了沙捞越电视台(TV Sarawak)。